• 搜索

关于我们

最强的听课基本功都在这里

徐泽华 教学理论 2017-08-04 0 0
一学期下来,不论是听别人的课还是被听课,每个老师参与的次数都不少。你是不是觉得有时候听课不知道从何听起?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堂课听

 

一学期下来,不论是听别人的课还是被听课,每个老师参与的次数都不少。你是不是觉得有时候听课不知道从何听起?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堂课听下来没什么感觉?听课笔记仅仅是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

其实听课听什么,是有门道的。

听课是教师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和依据。听课的一般步骤是听前有备、听中有记、听后有评。听课时要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尽可能地记录在册。

听后要组织评议交流,此环节是听课者与执教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心灵对话,是听课的反馈与升华。没有听后评议的教师听课是一种不完整的听课。那么教师该怎样完成当堂听课的全过程呢?

一、听声音

1. 听教师的声音

首先,听讲课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思维含量怎样?谈话是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表白是否具有管理和引领学生走进课题内容的效果?讲解是否清楚、精当?有无知识性错误?

激发或探询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馈、调整或评价是否及时、恰当?是否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是否具有启示性、感染性?

其次要听授课教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处的处理方式和应对策略。此环节通常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最能反映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最能体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也最能彰显教师落实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程度,同时,这也是评课的重中之重。对此,听课者要集中精力听清、听细,必要时可借助设备进行录音。

最后,听课教师要把握好执教者在整个课堂的组织安排中,详略是否得当?转换是否自然?主次声音分明与否?有无啰嗦与废话?有无“点金”、幽默等个性化语言。

 

2. 听学生的声音

学生的回答、发言是否对路、准确?表达是否完整?条理清楚与否?质疑问难是否大胆、高亢?只有会听学生的声音,才会知道学生参与的状态和情绪,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心理需求,也才会明白教师的声音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影响?

 

3. 听对话声

课堂里的师生互动与多边交往的“无声”与“有声”无不呈现出课堂教学的风貌。听此声音,听课者要善意地听、辩解地听,要兼听,特别要关注“别开洞天,异想天开”的声音,捕捉“观点碰撞、智慧交锋”的声音,了解“吞吐难言、沉默不语”的心底之声。只有这样,才会更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气息。

二、看表现

1. 看教师的表现

听课教师要始终观察执教者在课堂进程中其基本素养和主导作用的发挥。看教师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示意是否亲切、自然?是否体现出热情、民主与关爱?

看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合理,给人以美感?是否可浓缩为一则精辟的“教案”?看教师的媒体选择与运用是否恰当与熟练?出示的时机和时长是否合理?看教师的空间位移、眼光扫描是否瞻前顾后、左右悬殊?是否体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看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面对课堂的生成所做出的决策和处理是否灵活与巧妙?重组课堂结构是否有效?看教师的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所有这些,听课教师都不能错过时机,必须看在眼里,记在脑里,落在笔上。

 

2. 看学生的表现

作为听课者,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学生的求知热情高不高?兴趣浓不浓?思维活跃不活跃?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的面广不广?参与的频率高不高?

学生在什么时段其积极性开始弱化?大概有多少比例的学生有不间断、不同性质的违纪行为或心不在焉?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否得到养成?

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是否有95%左右的学生达到了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没有?总之,学生的所有表现听课教师要最大可能地尽收眼底,落在纸上。

三、记过程

1. 教学实录

教师的记录应讲究方式,做到有详有略,有描述有概括,有图示有统计,必要时可采取图形、代码、符号等速记方式。比如导入课题、巩固所学、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记下情境的内容、教师的问题设计等。

而学生所作出的反应可分特殊表现与一般状况进行记述和概括;教学环节尤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要以对话互动的方式详细记录,教师的板书可进行“描摹”,讲解与归纳可结合内容适当略记。

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大约用时量、教师提问的次数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借助思考,可在记录本的最后(或在调查统计表上)以图示化、表格式等简约方式予以记录。这样能够确保把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比较准确、完整地记下来。

 

2. 教学评点

这是听课教师感受、品味、思考教学情景的理性内容,是听课笔记的“附件”,是评课的原始素材,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实践中,许多听课教师包括一些研究者在此留下许多空白。

的确,对于一个缺乏敏锐的问题眼光和理智的评判精神的听课者来说,在有限的时空中既要看又要听还要记确实很难把握。对此,个人认为,听课者要善于利用“空档”(如学生练习时)进行添补,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不求多但求有,以便在听后加以充实和完善。

记录评点时,要与过程一一对应。课堂总评的记录主要是回顾、反思和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不足,听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特色,点出创新,找准不足,提出建议。

四、思缘由

1. 文本性思考

这要求听课教师侧重想一想:教师是怎样处理教材的?他这样处理好不好?换个角度行不行?教学的起点找准了没有?教者对教材的结构编排、智力因素、情感价值和未来意义等挖掘的程度如何?有哪些欠缺和遗漏,如果让你来上这一节课,你又将如何用好教材,开发和利用与课题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资源。这也就是听课者做到“有备而来”的原因所在。

 

2. 过程性思考

这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思考的问题较多,听课教师要着重分析和思考的是教师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出色表现和问题症结所在;着重考虑和判断的是教师的声音和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相关影响;着重感悟和品味的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是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假如是自己来上这节课,相关之处该作如何处理?假如我是学生,对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是否能接受和理解。这种思考,听课教师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想。

3. 效果性思考

这主要从师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课堂效益上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进行审视。比如,教师的“底气”足吗?基本素养上哪些还需进一步提高,这节公开课老师平时会这样上吗?真的像常态课回归了吗?借鉴性、实效性强不强?

总之,听课教师应根据听课的要求和目的,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在启发讲解、学生在回应发言时,就要以听为主,兼顾看与记;教师在板书、演示、媒体运用和学生在演练、活动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记与思;学生在练习、教师在巡视时,就应以思考为主,兼顾看与记。课堂教学是“文路”、“教路”与“学路”的“三路贯通”;观察课堂是“听声音、看表现、记过程、思缘由”的“四位一体”。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深入实践,才能融会贯通,也才能真正听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