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关于我们

从语文全国新课标卷II作文阅卷情况谈——2018年高考作文备

韩万仕 2017-08-25 1 0
这是一道与时俱进的中国作文题,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能提高学生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积极的导向功能,能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历史责任感……

2017年6月9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宁夏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担任语文学科作文阅卷组小组长,同来自全区各地的语文老师用了 8 天的时间完成了高考阅卷任务,期间与阅卷老师们多次交流了考生答题的情况,听取了语文知识组和作文组发言老师的总结,掌握了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规律,捕捉到2018 年高考作文教学的方向与对策。

【作文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一、作文特点

2017 年名句诗文组合的中国文化类材料作文的出现在“情理之中”,“情理之中”指的是该作文题呼应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本次命题继续回归语文学科本身,其核心立意是组合材料间的共性或关联作用。这是一道与时俱进的中国作文题,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能提高学生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积极的导向功能,能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度,也能很好地考查出考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素养。相信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取得应有的成绩。

1. 审题难易适中,要求考生有文化积淀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六个句子都有解读,审题难易适中。“适中”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有难有易,材料中的③④两句对考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难度,材料中的⑤⑥两句理解起来则较容易;二是谈句子的共性容易,谈句子的关联性有难度;综合来看难易适中。有些共性好把握,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判断能力,在文化层面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通幽也可达”,但在写作实践中有难度。

2.“指令”性较强,要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应用。作文题目的指令性强,若以 1 个或 3 个以上句子为基础立意就偏离了指令。指令中的“合理引用”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是动态记忆”的认知。这里的“引用”,可以是显性引用,也可以是隐性引用即化用;既可以引全句,也可以用引半句;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引。“合理引用”名言警句的作用诸多:能使文章的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引用”的指令暗含了传承文化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任务驱动型作文较往年的这一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低、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二、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视角多元,可以以材料所提供的句子中的两三句为基础,分析名句间的关联性,围绕以下立意展开论述。

1. 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谈及自强不息,奋斗拼搏,坚持不懈。

2. 结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谈及思乡,爱家,爱国,家国情怀,格局,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 结合“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谈及自信,内涵,内在美,个人独特审美。

4. 结合“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谈及视野,大胸怀,境界,志存高远,远大抱负,格局。

5. 结合“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谈及面对现实,正视自我,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6. 结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谈及自信,敢为人先,有担当,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

【评分细则】

(1)一类文:54 — 57 — 60要求:

①以两到三句为基础,基于上述名句主旨的共性或联系,明确分析名句内涵的关联性;

②结合两到三句名句的主旨,谈及个人与国家、社会,“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切合题意,主题集中,逻辑合理,有思辨性,内容充实,说理充实,论据恰当,表达清晰,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2)二类文:45 — 49 — 53要求:

①以两到三句为基础,基于上述名句主旨的共性或联系,较为明确分析名句内涵的关联性;

②符合题意,主题较为集中,内容充实,论据合理,表达清晰,语言准确,结构完整。

(3)三类文:36 — 40 — 44要求:

①以两到三句名句为基础,不谈各主旨之间的关联或论述牵强、平均用力;

②就名句中的一句或三句以上的主旨展开论述。基本符合题意,论述不够充分,表达基本清晰,语言通顺,结构基本完整。600 ~ 800 字的每少 50 字扣1分。

(4)四类文:20 — 28 — 35要求:游离题意,内容单薄,表达不清晰,语言基本通顺,结构不太完整(400 ~ 600 字),或为凑字数抄袭试卷材料,个人表述不足 400 字。

(5)五类文:0 —10 —19要求:脱离题意,内容不当,表述混乱,语言不通,结构残缺。(400 字以下)

说明:只有题目给 2 分。

三、卷面反映的实际情况

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II作文题考生需要以两三句为基础去谈立意。首先要求对六个名句准确解读,这是基础;其次在准确解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解读,如此才能准确立意。

若解读错误就谈不上立意准确。例如:有考生把“自强不息”理解为“自己不休息”;有考生把“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解读为“即使过程艰苦,可只要我们付出就会有收获”;有考生把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阐释为“这束光照耀到贪污官员家里的那一堂是金碧辉煌,照耀在基层民众或是山区居户家里的那一堂是穷得叮当响”。

有些考生却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思想不积极、不健康。如《做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抬头,想看到什么》等作文的内容属于三观不正,归在四类档次上。正如担任语文学科组组长的高校老师所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考作文素材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但有的考生就地取材,照抄试卷中论述类文本《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中青花瓷的材料内容,而且是大段大段地抄录,这不可取。像这类文章直接就打为三类或四类作文,得分很低。就地取材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抄材料能为中心服务且简略的,可酌情给分;一种是凑字数大段摘录。后者抄袭考卷材料的情况估计每年都有。

考生在素材使用方面存在以下现象:素材泛化,过于单调、老旧化,所举例子少、旧,可谓千篇一律,毫无创新;肤浅化倾向,缺失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简单拼凑,出现观点不能统帅论据、论据不能支撑观点的“骨肉分离”情况。

作文结构是作文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只有一个中心一个线索,有头有尾地组织起来,“符合逻辑”就要靠严谨完整的结构来呈现。但在考生作文中,结构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显得混乱不堪,东拉西扯、颠三倒四、与主题游离、详略不得当等问题并不少见。

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章语言要流畅,富有文采。而把“富有文采”理解为华丽辞藻的堆砌的考生大有人在。“富有文采”应是能准确、清晰、流畅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文句具有表现力。

四、作文亮点与不足

亮点:在考生作文中,满足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项十六点中若干突出点即可。

优秀作文都有一些共同点:

①书写漂亮。字迹工整,线条流畅,赢得阅卷老师青睐。

②语言优美动人。语句精彩,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③点题自然。毫不做作,没有隐晦之感。

④事例丰富,概括性强;体现考生“聚材”“选材”“用材”“组材”能力。

⑤立意上乘。立意切题,绝不旁逸斜出。

有亮点就有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写作修养不够。

①立意时抓不住关键词,不引用材料所给名句。

②不明含意,望文生义。

③引用了两三句名句,但只是拼接没有发掘出其关联。

④老生常谈,卷面看不清晰,书写太差。

⑤惯性思维,生搬硬套,可能在高考前有押题,套作格式。写创新作文(背题)的不少。

2. 知识性错误。

①名句解读错误。不再赘述。

②名句作者张冠李戴。仅是材料中六个名句,有的考生就在引用时将“李清照”说成“李商隐”。

③了解人物生平事迹不够。例如有考生说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同毕业于黄埔军校。

④关键字词错写,人名错写,如把“蔺相如”写成“蔺向儒”;标题错写,如将“厉害了,我的国”写成“历害了,我的国”,将“大国崛起”写成“大国掘起”。

⑤病句多且出现在关键位置上。标题搭配不当,如“继承优良品德”;有歧义如“敢与自强”(还有“敢于自强”);在开头等位置出现主宾搭配不当,如“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地位”。

⑥涂抹严重。没写几行,却每行都有涂抹。

五、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号称占据语文考试“半壁江山”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作文成绩的高低关乎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重点备考十分必要。

(一)强化写作理论指导意识

1. 言之有理。

古人有言文章“一意到底”,不能“二意两出”,这就要求文章的主题要集中。作文主题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所以,加强思想和理论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一般说,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作者的哲学思想亦即世界观上所表达的高度是基本上一致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加强写作理论的指导。

写作时根据要求确定了立意主题,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内容问题,但这还不行,考生还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来写主题立意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材料的问题。

2. 言之有物。

高考作文素材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更高要求是“典型”“新鲜”。“聚材取事”应该“以十当一”,“选材用例”应该是“以一当十”,而且所用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言之有物”就是文章内容充实,要内容充实,就要材料丰富,解决了“材料使用”的问题,还要考虑“怎么写”的问题。材料选取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还要精心布局,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要考虑如何把选择好的材料内容表现得有条不紊、完整统一、清晰动人,也就是要精心考虑作文的结构。

3. 言之有序。

作文结构是作文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如果说材料犹如人的“血肉”,主题颇似人的“灵魂”,那么,结构正像是人的“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自然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骨骼”,则会出现或有头无尾,或缺胳膊断腿,或畸形变态的现象,文章怎能楚楚动人?

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还要使作文的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下一步就要解决语言的问题。

4. 言之有文。

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所谓的“文采”不能理解为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应是能准确、清晰、流畅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反映最真实的情感。

(二)强化写作实践辅导意识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崇尚多读,当有人问他文章怎样写才能写得“工巧”时,他回答:“无它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东坡志林》)文章大家都强调说“没有其他办法,只要多读书、多练习,它就自能工巧”,何况广大考生呢?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除了应强化学生的作文意识,加强写作理论指导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而且要多读多诵;加强写作实践指导,而且要多写多练。

1.“读”的功能——写作的先导。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熟读经典几百部,下笔千言意不误。古人说得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写作的作用在于“熏陶”“浸润”“潜移默化”,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就成为了写作的基本积淀。

2.“熟读成诵”——熟的重要性。

“熟读成诵”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桥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说“熟”的重要性。所谓“熟”就是知“出”知“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陈善《扪虱新话》)也就是朱熹所说的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语类辑略》),就像是自己抒发出来的一样。我想这样就会熟悉作文的“脉络”,掌握作文的“结构”,悟出作文的“逻辑”。

3.多“读”的含义——具有广义性。

熟读且要多读,在 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II作文材料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三条途径中,“课外大量阅读”就占一席之地,足见其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要读书,而且要多读书。文章大家大都读了为数不少的文章,如鲁迅、巴金、莫言、贾平凹等。翻看考场优秀作文更是能感受到写出高分作文的考生的读书量。想要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非多读书不可。

多读书能提升眼界,适应社会要求,积淀阅读与实践能量,还能解决审题的问题。审题是立意、确定主题的基础,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今年全国新课标卷II作文的审题就检验了考生平时的阅读量。

4. 实战目标 —— 作文落脚点。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操训练”是整个作文的落脚点。观察、读书是一种“吸收”,其最终目的在于“表现”,也即写作,无论高考还是平时,大小作文都要表现于卷面上,多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作。

5. 多“练”的好处 —— 熟能生巧。

多练能美化作文,可以从增加词汇量、修饰语言、聚材取事、结构新巧等方面寻找“得力点”。多练能深化作文,如宋代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性格都能提升作文境界。多练能使高三学生的作文趋于炉火纯青,老师可以用挤牛奶的故事说明考前多练写作的重要性:

挤牛奶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奶牛,每天都能喝到一盆牛奶。一天,女主人对她的丈夫说:“再有半个月咱儿就要娶媳妇了,到那天,家里要来好多客人,这一盆牛奶够喝吗?”她的丈夫说:“那好办,从明天起就不要挤牛奶了,待咱们儿子办喜事那天,一定能挤出好多牛奶,让客人们喝个够。”女主人听了丈夫的话就不再挤牛奶了。

时光如流水,转眼到了儿子的婚期,女主人拿了两个牛奶桶,可怎么也挤不出一点牛奶来。

写作文正如挤牛奶,功夫在平时,主要靠平时多练笔,否则,到考试时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高三毕业班的一些学生往往也有这样一种观点:作文是慢工,临近高考再练写作已经没有多大效果,不如多拿出时间做训练题或学习其他内容见效快。个别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在这种观点引导下,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里就不正常写作了,平时的练笔、日记也停了。

挤牛奶的故事告诉我们,考前停止练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能给我们一些类似的启示,如喜欢打乒乓球的人,一段时间不打,再打时就感到手生,发球没有威力了,扣球也不稳了。练习电脑打字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天天坚持练习,速度有了提高,但停练一段时间后,再来练习就感到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

写作也是这样,不坚持写就会感到手生,越是临近考试练笔也就越重要,只有坚持练笔,才能得心应手地将写作“惯性”带到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一篇 800 字以上的限时作文,若发挥得好,还有可能用更短的时间写出一篇理想的作文,为答其他试题赢得更充裕的时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前不但要坚持练笔,还要保持适当的阅读量,以保证大脑持续得到必需的“写作营养”,保证写作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到写作文时才能有源头活水。

只有将作文训练坚持到最后,才能巩固平时的写作成果,在高考中赢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若不如此将得不偿失,甚至功亏一篑。

6.“多练”才能“突破”——出奇制胜。

多练不等于盲目地多写,练到一定程度时,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主打“方向”。近几年高考作文大都明确标有“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等要求,“突破”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文体上说,考生可写记叙文,可写议论文,这二者又是不同的文体,需要考生能泾渭分明。经验证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各类文体,这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意义,学生如果达到“自觉程度”的话,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容易退回到原来的“水平线”上了,更不至于让所写出来的作文在文体方面被说成“四不像”。

韩万仕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六中学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银川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银川市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银川六中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且担任班主任工作。 曾获第三届“最美银川人”荣誉称号;两次获自治区教育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