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关于我们

主观题失分,错在你以为它只是“斗智”!

徐泽华 教育环境 2017-09-06 0 0
问答问答,有问才有答。要先审问(题),然后才知答。一般的设问句由四个关键词组成:答案来源指示词(题目中表述为:结合所学知识或……

问答问答,有问才有答。要先审问(题),然后才知答。一般的设问句由四个关键词组成:答案来源指示词(题目中表述为:结合所学知识或依据材料一、二)、答案内容词(题目中表述为:信息、原因、特点、态度、异同等)、条件限制词(题目中表述为:××的信息、××的原因、××的特点、××的态度等中的××)、表达方式词(题目中表述为:分析、概括、指出、评价、评析等)。一般讲的审题,就是找到这四个关键词,关键词找到了,答题要求基本就弄懂了(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学科含义师生必须清楚)。

现实的情况是:我读懂了问,为什么还是答不来题呢?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有如下一些策略建议。

1.语义建构法

所谓“语义建构法”,就是指我们在进行习题练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比如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必须变熟知为真知,首先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把这些词的词义完整、准确地掌握,然后辅以体会高考真题设问与答案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

思考:语义建构法的“法理”何在?考试说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语义不断发展变化;不同语境,相同的字词其语义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务必弄清常见(用)的学科术语的基本含义。

例1.(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略)(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参考答案:(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考生一般都能回答“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参考答案为什么还要加上前面两句呢?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设问句中的内容词是“态度”,那态度的语义是什么?据百度百科,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由此可见,态度包括了主观评价(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我们“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则细化为两个小问:认识是什么?行为是什么?那认识哪里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结合材料一,认识是“儒学是发展变化的”,那行为应该是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即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结合材料二,认识是“有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那么行为呢?应将它们区别开来;再来一句总括性的表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方法内化:建议学生选用高考主观题,利用词典,首先把常用考试“答题内容词”的含义主要是词语的要素弄清楚,然后体会这些词语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内在关系。

2.一一对应法

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答题,以力争最理想的成绩,怎么办?一一对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所谓一一对应法,就是指按照题目要求——主要是针对提(获)取或解读材料信息(题目表述是概括、指出某材料信息),一边读材料,一边写对应的答案。思考答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话题、角度、结论,有时“形而上”,有时直接概括性叙述。必须指出的是,最后答案的表述顺序或许有调整,因为我们要考虑答案内在的逻辑性。

思考:一一对应法的“法理”何在?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史论结合。

例2.(2014年四川卷文综,13题)(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参考答案: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解析:答案是怎么组织的?设问要求是“概括材料”,所以答案源自材料。我们读到“景德镇位于昌江畔”,请按照“话题、角度、结论”的要求想想,“位于”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述的?很明显是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描述的;“位于江边”,所以,地理位置优越的结论就得出来了。

继续读。读到“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这是什么角度?生产原料即资源,所以,在景德镇生产陶瓷就有资源优势。

再读。读到“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这是什么角度?社会条件,这句告诉我们社会“相对安定”也是景德镇发展陶瓷生产的因素。

......

体会一下:这样做,是否有一一对应、遵循“话题、角度、结论”、有点“形而上”的特点?

方法内化:建议学生找设问句有“概括”的高考试题进行练习。练习的时候要思考“答案从哪里来,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与参考答案进行比对,优化表述,以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提醒一下,自己写的答案顺序可能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不过,关系不大。一是毕竟在考场上,时间短,压力大,答案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时无法顾及;二是评卷时大多采用踩点评分,也不影响得分。

3.逻辑建构法

逻辑建构法,是指充分运用形式逻辑(主要是三段论)和事理逻辑来拟定与组织答案。

思考:逻辑建构法的“法理”何在?《考试说明》:“考查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虽然不是逻辑地发生,但是历史知识却是由逻辑建构而成。

例3.(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41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图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参考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图文材料提供的是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30余个商埠,设问要求是从材料(有文字也有图片)中提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难否?简单得很。清政府开商埠,这个事件包括的事理要素有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特点等,你任选一个角度叙述清楚就行,这样提取信息的3分你就得到了。然后怎么分析呢?分析的一般内容,其实就是做哲学追问(是什么——刚才提取信息已经完成,为什么——介绍背景或原因,怎么做——结合本题就是回答开商埠的过程,材料有就讲,记忆不清可以省略)加上历史影响。你自己可以对照参考答案示例,判断笔者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此,恕不详解。

方法内化:可以将近年全国卷41题集中起来,试试给每小题至少拟定4~5个答案,体会一下解题规律。另外,只要主观题的答案是复句的,你就可以细心体会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看是否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4.理论思维法

理论思维法,是指组织历史答案的时候,是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组织的。答案是表,理论是里。比如,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为什么这样答?背后的理论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

思考:理论思维法的“法理”何在?任何学科都有学科理论。理论规定了它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现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唯物史观,此外还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环境史观等。

例4.(2015年广东文综卷,39题)(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8分)

参考答案:(1)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4分)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4分)

解析:试题讲述了现代化研究,现(近)代化范式是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外的近(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据此,经济上抓住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抓住民主化、法制化。答案内容基本确定,即按照现代化理论的内容选择性地描述史实(教材所述或材料内容。想想,试题所给材料并未言及经济、政治的表现,答案要求确是概述,无理吗?不,命题者没有提及答案来源,此处是需要考生“回忆”出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阶段特征,且必须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要求来表述)。

方法内化:找史学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的文章读一读,深入体会它们的术语、研究对象、内容等。

解答历史主观题,组织答案,往往不是一法打天下,而是多法并用。对于如何书写答案,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向答案学习”,经过模仿、内化,切实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