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关于我们

学校组织师生同考!老师,你怎么看?

王苗苗 教学原则 2017-04-15 0 0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4月13日上午,武汉市高三四月调考开考。江夏一中的6名青年语文老师和高三学生同时走进了考场考试,学校还专门为6人配备了监考老师。

“以前当学生的时候,经常做梦梦到考试什么都不会而惊醒,工作之后就脱离了这样的‘噩梦’。”有网友这样开玩笑,“幸亏当时没当老师,这要当了老师,还要经历这样的噩梦,真是太庆幸了!”

网友们听起来可能有些新鲜,但其实,这对于很多老师都不新鲜了。有关于师生同考的新闻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几乎年年不断。

有些学校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排名;有些学校则采取成绩不对外公布的方式;有些学校会约谈那些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的老师!

而老师们,对于师生同考这种方式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有些老师说,这样有利于理解学生、进行教学;但也有老师十分抵触,认为这样的做法会让老师的尊严受损。师生同考,究竟是教育改革还是多此一举?

老师和学生同时参考 学校:考得好才能教得好

未满35岁的青年老师必须与高三学生同考,第一名下次有免考权

4月13日,武汉市高三四月调考开考。江夏一中的6名青年语文老师和高三学生同时走进了考场考试,学校还专门为6人配备了监考老师。

6名青年教师也在高三调考

这已经不是这所学校的新鲜事,在江夏一中有这样的传统:

未满35岁的青年老师,每年必须在真实考场中与高三学生考4次调考,阅卷时,老师的试卷混入学生的试卷评阅打分。考了第一名的青年老师,下次有免考权。

“在真实考场中考试和在办公室做卷子,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参加同堂考试的90后语文老师陈思考完后说,自己有七八年没考试了,考试时比较紧张。“这次考题难度适中,只是我的时间分配有问题,答题速度有点慢。”

 “理解了对方的意图和考题的变化,今后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陈思感叹,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的兴奋度、灵敏度、答题技巧。做题时,她感觉像是在跟出题者交流似的,理解了对方的意图和考题的变化,今后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只有参加正式考试,才能保持‘考感’。”32岁的化学老师姜辉年年都“陪考”,他说,“只有参加正式考试,才能保持‘考感’。我们和学生一起考虽然有压力,但人更能‘沉’进知识点中去。”

当了老师就可以不考试了?你太天真了!

 “师生同考”的消息,近乎年年都有

据媒体报道——

2015年,江苏邳州运河中学为高三年级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考试,规定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要和学生们同场考试;

2014年11月12日上午,江苏无锡中学的“师生同考”。学生参加学校期中考试,考语文时,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在参加一场同样试卷的考试,而监考“老师”就是校长;

2013年,深圳正举行全市高三“二模”考试,也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福田中学66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走进考场,和学生同场竞技,换位体验;

……

“同考”后,老师的成绩怎么处理?

武汉某个中学有个传统: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与高三学生一起参加“二月调考”,老师只考所教科目,如果不理想,将接受诫勉谈话,如果连续三年考不赢学生,将被转岗。据了解,该校老师分数位列第一的并不多,大多数老师分数在优秀生之上。

副校长解释,中等成绩偏上即为优秀学生,“还有极个别老师考分低于优秀生。”往年一般有八成老师过关,另外二成的老师败北。但不会公布具体老师具体分数,一般由本人向学校教务处打探,“主要是考虑到个体差异,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不必要的负担而影响教学。”

师生同考,教育改革 or多此一举?

对于这种做法,教育界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郑州市教科所专家王海燕说。

有人认为,老师应该考得过学生,“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教师的业务精炼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有人认为,这损害了师道尊严,让老师们与学生同坐一室考试,虽说不是对老师人格上的一种侮辱,但至少也是一种矮化,不论摊在谁身上,心理肯定不是一件舒畅的事情。而且也会增加老师的负担。

支持方:师生同考,值得推广

教师的光荣责任是传道授业,基于这一点,学校通过师生同场竞考的方式进行业务大练兵,有利于教师找出差距,提高业务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体验考试氛围,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值得推广。

 

“师生同考”便于形成更为平等而良性的师生关系。

虽然“师生同考”似乎给老师们加了一些压力,但学生们还是很兴奋的。“应该说有一点兴奋吧,希望我们的学校也能举行一次这样的考试。”郑州高中学生王某说。

周笑笑说,“师生同考”,能让老师体验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心情,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当然,也要感谢老师们陪我们一起考试,他们辛苦教学,还要考试,最终目的还是为我们好。”笑笑说。

“师生同考”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换位思考,亲身体会学生的心情与压力,分析和指导学生的考试心理,更可以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尤其是在学生考砸后,不会一味地埋怨、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形成亦师亦友的平等良性的师生关系。

“师生同考”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的放矢地授课。

众所周知,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任何一个学龄段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学生的吸收与消化能力也不尽相同。但教师在施教时,大多数都是根据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方案按部就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

如果能够让师生同时参加考试,教师不仅能够直接体验自己所出试题的难易程度,直观地进行试卷质量分析,亲自体验学生对试卷的适应力和接纳度,还可以对之前讲授的知识点和课堂进度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考试中的所思所获,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利于有针对性地施教和备课,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当教学”和“不适教学”行为进行校正与纠偏。

反对方:老师所教授的,不能简单的用分数来考核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教的是方法,更是做人的道理。这些是不能简单的用分数来考核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更应该关注的是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爱心和遵纪守法情况,关注的是老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而不是老师能够在学生面前考多少分,如果那样做,又会把我国的教育带入唯分数论的怪圈。

 

人文关怀缺失, 不利于激发教师学习和工作热情。 

有老师提出,搞简单化的“师生同考”不仅难以科学的评价教师素质的高低, 而且会让教师感到上级对自己不够信任, 感到被工具化。

有的教师对运用一份学科试卷评价他们素质高低难以认同,也认为“师生同考”是基于教师不愿意学习, 不能自我发展的一种人性假设。所谓“以考促学”, 隐含着不用考试的办法督查教师就不主动学习之意。

也有老师直言,“师生同考”很可能会挫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摧毁一些分数略低的普通老师的威望。

是否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引人深思。

应试教育像一个“场”,如果不彻底打破陈旧僵化的教育观、人才观,就很难抗拒应试教育效应。深受应试教育之苦之害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在给学生关心关爱的同时,也应当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

以“师生同考”的形式,让教师体验学生的感受,不失为一种尝试,出发点可以理解;但其效果,是会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是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其隐性导向发人深思。

其实,师生同考的目的就在于使得学校教学更加流畅,老师对考试内容更有感触,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师生。所以,如何让学生、让老师更好地发展才是最终方向,而“同考”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